“大佬”离场 P2P转型进入深水期

摘要:​传红岭、陆金所将退出P2P 平台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IT时报见习记者  孙鹏飞 IT时报记者 李蕴坤

喧闹过后,终将归于平静。只是近期的P2P行业,波澜再兴。

7月30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深南股份发布公告称,因红岭创投经营方向发生变化,取消了红岭创投旗下P2P平台“亿钱贷”增资9180万元的计划。

随着今年4月红岭创投宣布清盘,这一事件,也被理解为,红岭创投企图投资亿钱贷曲线获得P2P备案,梦碎。

与此同时,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目前贵州银行明确宣布退出P2P平台资金存管业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恒丰银行、广东华兴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在明显缩减网贷资金存管业务。

而P2P行业的最大波澜,则由头部平台陆金所搅起。7月18日,有媒体报道陆金所计划退出P2P业务。而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陆金所回应称:“陆金所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图 东方IC

三降,指的是P2P平台需要下降涉及业务人数、业务规模和机构数量。这是监管层给P2P行业戴上的一重紧箍咒。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P2P平台,陆金所的离场,令在P2P行业做过3年宣传公关的吴昊(化名)颇为感慨,“有种时代终结的味道”。

吴昊怀念着刚入行的时光,那是2016年。当时公司的发布会都会选在G20峰会的酒店——杭州洲际酒店。上百人的大厅,灯火辉煌,如同一个金矿,挤满了各路淘金人。

根据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P2P成交额和贷款余额均保持100%以上的增速,而2017年的成交额较2013年增长约26倍,贷款余额增长约45倍。

但这一切,从2018年6月起,被按下了暂停键。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累计达6698家,其中正常运营的P2P平台只有923家。而这两个数据在2015年年底分别为3844家和2494家。

曾经的迅猛发展早已一去不复返。在监管政策未明之下,渐渐沉寂的P2P行业,又将走向何方?

龙头离场

陆金所要离场P2P,悲观情绪随之蔓延。

拍拍贷副总裁申鑫在得知消息后,打开了陆金所平台。他发现陆金所的散标已开始转让,在几个小时内,交易规模破亿元。

“连陆金所都不做了,投资人更不看好这个业务。”亿欧智库高级分析师薄纯敏认为,该事件对P2P行业的影响,更多反映在投资人一端。

老七,自媒体号“老七看金融”的创始人,则对整个P2P行业的态度更为消极。他告诉《IT时报》记者,随着龙头老大退出,P2P业务已经没了太大生存空间。

的确,作为P2P龙头企业,陆金所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曾经P2P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但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陆金所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2016年完成业务重组后,P2P业务只占陆金所全部业务量的10%左右。即便如此,截至今年6月,陆金所待偿还余额984亿元,仍排在P2P行业待还余额榜第一位,几乎是排在第二位玖富普惠的两倍。

对于陆金所选择“去P2P”之路的原因,在中泰证券看来,是为了冲上市。

2015年12月,陆金所首度确认了要上市的消息。但却一拖再拖。陆金所还曾计划在去年1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当时陆金所估值为600亿美元,承销券商为大摩、美林、美国银行、花旗和瑞信。而在今年3月份,陆金所完成了C轮融资,但其估值已下滑至394亿美元,不到巅峰时的2/3。

不明朗的政策,也是P2P行业的共同困惑。

监管未明

今年5月下旬,吴昊离开了所在的P2P公司。这是他第二次从P2P平台离职。

尽管他的公司偏安于小而美业务,各项数据还算不错,但吴昊还是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今年4月份初,有媒体报道P2P备案工作或将于下半年开始启动试点。监管部门拟要求,区域性的P2P平台要求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全国性的实缴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亿元。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中旬,目前在正常运行的P2P平台中,实缴资本在5亿元及以上的只有21家。

与财大气粗的头部平台不同的是,中小平台开始焦虑。吴昊告诉《IT时报》记者,他所在的小平台如果只能做区域性的业务,意味着交易量会达到天花板。随之而来的,则是盈利难题。

“浙江省内的业务规模也就这么大,如果只做省内业务这一块,平台能够赚多少利差和服务费来维持成本?如果没有股东的资金实力,公司又经得起多少年的亏损?”

问题接踵而来,但迟迟没有答案。多番考量之下,吴昊最终提交了辞呈。

目前,P2P行业的基本监管纲领为“一个办法,三个指引”,除了尚未落地的《备案指引》,另外有三项文件——《信息披露指引》《银行存管指引》以及《暂行管理办法》。

而具备ICP经营许可证、等保三级、银行存管“三证齐全”的P2P平台,据申鑫透露,只有大约50家。

今年6月底是P2P行业的备案制时间节点。但遗憾的是,P2P行业的监管,还是延期了。目前没有一家平台获得备案。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白澄宇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最终能够备案的机构会非常少。”

另据中泰证券预测,P2P备案短期或难实现。

在7月初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座谈会上,“监管试点”被首次提出。会议指出,今年三季度整治工作将以三降为要求,加大良性推出。而在四季度,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但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大部分平台将良性退出,已成既定事实。

的确,政策未明,加上行业寒冬,P2P中小平台举步维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上是否需要这么多的P2P平台?

申鑫向《IT时报》记者举了个例子。P2P平台在高峰期有6000多家,而全国城商行加上农商行都没有这个数量。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的规模可以达到上百万亿,但即便在2017年的巅峰期,P2P的规模不过万亿。

设计缺陷

监管的另一面,则是P2P的原罪。

P2P原是欧美国家的舶来品。但进入中国以来,P2P已发生质变。

美国的P2P借贷模式是少量的机构和合格投资人为大量个体借款人提供消费支出,英国的模式则是年长的个体投资人为了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而在国内,更多则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在恒大研究院看来,国内的P2P模式具有“大批中等收入的年轻投资者对大批低收入年轻借款人”的特征。

风险,不言而喻。由此带来的,还有平台的定性问题。P2P究竟是一个信息平台还是信用平台?

在恒大研究院看来,P2P平台本该成为交易的撮合者,不存在资金链压力及挤兑风险。理想状态之下,P2P平台应该利用自身的大数据风控能力筛选借款人,并在平台发布借款信息,由投资人自主选择投资标的。

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仍未打通,平台风控能力不足,随着大量资质较差借款人进入平台,收益难以抵补风险,面对刚性兑付压力,资金池模式逐步形成。最终,P2P行业出现庞氏融资、虚假标的等乱象。

从2018年6月份起,P2P行业问题集中爆发。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8年6月至9月单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均超过百家,而在当年7月达到全年最高峰,停业及问题平台数达到289家。

在某银行业资深业内人士王伟(化名)看来,这场风波背后是金融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加剧了资金端和资产端之间的矛盾。”王伟表示,银根缩紧,拆东墙补西墙的借贷人存在无法再偿还债务的风险。如果一些P2P平台违背了小额分散原则,存在自融业务以及资金池,企业端的压力更会传导到平台一侧。

政策风险、投资人信心,在中信浙江财富中心主任钱向劲看来,都是外因,而关键因素还是在P2P平台自身。

“如果自身体质健康,还怕春夏秋冬?”他补充道。

寻路何方?

寒冬之下,身负原罪的P2P平台将何去何从?

今年1月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简称《175号文》)。

这是一份P2P行业的生死指引。监管部门指出了P2P平台的转型方向:引导具备条件的网贷机构向网络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转型,兼并重组以及清盘退场。

那么龙头陆金所将如何转型?

目前陆金所对外还未有明确回应。不过中泰证券认为,陆金所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可行的转型方案。该券商认为,部分资质较好的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端能力,通过将资金端从个人投资者向金融机构转移,继续发挥在资产端的能力。

无疑,背靠平安集团的陆金所,在申请牌照以及业务场景落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此外,中泰证券发现,从2018年起部分P2P平台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端的合作。助贷,成为它们的转型方向。

拍拍贷便是其中一家。拍拍贷方面曾表示,公司去年第4季度的助贷业务取得进展,其中,通过撮合机构资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为20.4%。

申鑫表示,助贷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大数据风控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只有经历了大风险周期,才能验证一个金融机构是否成功。

不过,目前国家对于助贷的监管政策,仍未明朗。

除了助贷,P2P平台还瞄准了消费贷的市场。

王伟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国有6大行加上农信都在推小微企业业务。“上半年,中行这块业务的额度都放不完。”在政策助推下,P2P行业对企业端的吸引力有限,P2P的B端资产便成了问题。因此,P2P平台转向被银行忽视的C端。

据申鑫透露,国内用户在消费贷业务上差异化的需求仍未被满足。不同于银行一刀切的贷款利率,如果具备大数据系统,P2P平台还可以在贷前、贷中和贷后实现有效控制,并提供不同利率的产品。金融科技,依旧是消费贷业务的入门门槛。

那么对于其他平台,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呢?记者咨询了包括铜掌柜、爱财等多家P2P平台,但对方均表示行业目前有太多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方向不予回应。

白澄宇认为,大部分P2P平台都存在转型困难,是因为它们以前都是银行模式,自己弄个资金池,一边吸储,一边放贷,现在要它们转出这个商业模式是很难的。

但即便从信息平台转向金融属性,在钱向劲眼里,政策和风控,依旧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